English

寂寞 酿制幽香

1999-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从医巫闾山回来,便给刚过完97岁生日的钟敬文先生打电话,问候他的眼疾的治疗情况。他患的是老年白内瘴,视力很差,医生给他作了剥离手术。他说,治疗情况很好,但现在还不能看东西,医生也不让出门,怕感染。我劝他静养,祝愿他早日康复。

他在电话里问我到医巫闾山去做什么。我说,我和马昌仪是应锦州市的一位女民间文学研究者王光的邀请,到医巫闾山去考察那里的古老民俗文化的。他说:“我知道这位女同志,她写了一本书,叫《寂寞的山神》,就是写医巫闾山的。探讨这座被历代皇帝敕封过的神山,如今何以那样寂寞。你是不是可以写一篇评论文章?外地学者有他们的长处,他们的著作里,有田野调查中获取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这往往又是我们这些京城里的书斋学者所缺少的。当然书斋学者有书斋学者的长处,外地学者有外地学者的短处。写文章时把我的名字提一提,转达一下我的意见。我现在眼睛不能写东西。”我连忙答应着。其实我要同他说的,正是这位中年女学者和她的这本书呢。

这是一部女性作者以清雅隽秀的文笔写作的关于医巫闾山的文化手记。医巫闾山在锦州市所属的北宁市境内,是阴山山脉东端的余脉,历史上是一座神山。《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古代中国为九州之国,每一个州都设一山镇。东北是为幽州,而幽州的山镇,就选中了医巫闾山。大概是应了那句俗话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嘛。这从什么时代开始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说:“舜即位,分冀医巫闾之地为幽州之镇也。”可见年代久矣。屈原《离骚·远游》有诗句云:“朝发轫于太仪兮,昔始临乎於微闾。”他悲愤之余,驰骋想象,排空御气,浮游八极,与先祖交游,与神巫攀谈,早晨从被称为“天帝之庭”的太仪出发,晚夕便到达了东北的山镇之地医巫闾。这医巫闾山,当是屈子神游的最后一站,君不见,“屯余车之万乘兮,纷溶与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建雄宏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他在医巫闾山下遭遇了木神句芒。……

我在这部被作者自己称为“文化手记”的《寂寞的山神》(沈阳出版社)里所结识的医巫闾山,是一个现代女性眼里的古代神山的现代版本。作者通过亲自的踏察,向读者描绘了散见于和隐蔽在这座山上不同地方的、早已废弃了的神灵雕像和古代祭坛,描绘了显然是古代民族开凿并使用过的石头城和石头宫宇;作者也通过多年来亲自在医巫闾文化圈内民间的采访,向读者介绍了仍然流行于该文化区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事象和多民族相互交融的现存文化形态,使我们在那座已经略显“寂寞”了的神山之外,又看到了许多与消逝了的往昔文化存在着的蛛丝马迹。这部文化手记的可称道之处,也许并不在于作者集中和梳理了古人关于医巫闾山的颂词,而在于她通过亲身的田野考察,报道了一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逝了的医巫闾文化,而她叙述的这些材料又是以往未见经传的。读着和想象着作者笔下的这一处处古人(或东胡—契丹人,或山戎人,或长期统治过此地的辽金,或被辽金灭国而迁至此地的渤海人)遗留在山岩上的石雕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同意作者的判断,这处如今显得“寂寞”的神山,古代曾经是何等的神圣、辉煌,何等的繁荣、壮观!她没有重复古人,也没有把他人的发现拿来据为己有,她是向读者介绍她自己的发现。你尽可以挑出书中的许多毛病,尽可以责难作者写得不够成熟和精密,但我要说的是:从生活中去发现,这才是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和值得自豪的事。

读书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读法。我在读过《寂寞的山神》这部书之后,又下决心到医巫闾山去。虽然相比之下,近20年来医巫闾山所在的东北地区的文化史资料,发现和报道是相对较少的,但我要到那里去,却并不是想去发现被作者王光所遗漏了或忽略了的什么,而是想按照她走过的路线去感受、去认识医巫阎山的文化。当我在一座山峰下,被一位热心相助的农民兄弟托举着我的脚、保护着我的身体,使我登上那些高高耸立着的山崖,由于害怕全身颤抖着,但当我从近处欣赏到那些在《寂寞的山神》一书里介绍过的山神石雕和石屋或石殿(有的可能就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建造的那种被国际上称为dolmen的石棚)时,那些高耸在山崖上的古代神像的实物实景,着实叫我惊呆了。在我的头脑中,突然间浮现出了一个历史的可能画面:古代(书里说是辽金时代,根据我所看到的石棚顶盖、榫窝、石阶等判断,也许并不一定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某一个时候,一支军队或万众族群,正匍匐在山下的平畴之上,而高高在上的大祭司则站在山崖上的雕像旁,把经过精心挑选的活的牺牲(青牛一类)绑缚在石头祭坛的系纽上,向神灵(也许是天神或山神)顶礼祭祀,而山下的千军万马则爆发出气壮山河的呼应。一个隆重而肃穆的大型祭祀仪式正在举行:或鏖战的队伍就要出征,或得胜还朝的队伍在此庆功行赏。

《寂寞的山神》所以称之为“文化手记”,大概是指作者所使用的材料皆系从生活中采撷而来,写起来也较为随意,不拘一格吧。其实,这本书是一部严肃的论著,来自生活的丰富材料给读者以新鲜感,而结论的得出又依赖于材料的实证,真正是信而有证。作为中年知识女性,作者处身于一个中小城市,缺乏互相启迪与交流的伙伴,做学问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寂寞的,但寂寞中的学者却在寂寞中酿制出了沁人肺腑的幽香。我为她感到高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